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Home 关于我们  | 广告发布  | 邮购信息  |  创新篇   | 厨师人才  | 厨师交流  | 烹饪论坛
食苑杂谭  | 市场广角  | 技术交流  | 烹饪史话  | 烹饪课堂  | 地方风味  | 美味佳肴
家庭版 厨房诀窍  | 滋补药膳  | 健康饮食  | 煮妇巧手  | 大家谈    |

 家常菜   |

网上订购  

:::: 厨师人才库 ::::


:::: 烹 饪 商 城 ::::

烹饪书籍
烹饪厨具
服饰装饰
教学光盘

:::: 企 业 风 采 ::::


::: 食雕大擂台网上投票 :::

请您投票:

 

 

 

 

 

 

 

 

 

 

 

 

 

 

 

 

 

 

 

 

 

 

 

 

 

 

 



我的厨艺人生
史正良


1961年,我小学刚读到三年级时,便辍学了。随后我参加工作进入了饮食行业,那年我14岁。
我从厨拜师的第一人,是当时川北地区的名厨魏兴国,他当时在梓潼县国营潼江饭店工作。刚学厨时,我先从担水、劈柴、提门、扫地、搓炭圆、拉炭灰、杀鸡、宰羊、剖鱼、采购等干起,一直到煮饭,样样活路都干过。魏师傅见我吃苦耐劳,勤奋好学,便把烹饪基本功传授于我。那时他每炒好一种菜,都要先取出一点来让我辨别味型,比如红油味与家常味的区別、酸辣味与麻辣味的区别。魏师傅说:这叫“感觉味型”。蒸、炒、炖、炸、烧、汆、泹、蒙、贴、酿等技术诀窍,师傅总是耐心地给我讲解。魏师傅的厨艺和人品,以及他对烹饪技术孜孜不倦的钻研态度,为我树立了榜样,也让我在吃苦耐劳中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由于勤学苦练,服从分配,l964年,领导把我送到了成都芙蓉餐厅和成都饭店进修学艺。当时四川的一代名厨都云集在那里,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我开阔了眼界。为了提高自身厨艺,后来我又参拜了蒋伯春为师。蒋师傅为人心胸开阔,言低人和,技艺精湛,不骄、不躁、不保守,他对烹饪技艺的执著追求深深感染了我。我在那里学了半年左右,思想认识上便有了质的飞跃。那期间,我才知道学烹饪不仅要学会做饭做菜,还要懂得美学、营养学、物理、化学……
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别人有年有节,我全无;别人在快乐休假,我在刻苦学习;平时走路、吃饭都在想着有关烹饪之事。为了多了解一些烹饪知识,我常常利用乘机和坐车的时间阅读烹饪书籍和资料,了解烹饪趣闻和典故。
除了文化知识的学习,我还深入到农村,联络了86个乡厨,经常到乡间做田席。这些田席包括:婚丧嫁娶、修房理屋、高堂做生、满月酒等。那时我砌灶、杀猪、做席,反正是各个环节和每道工序都要去做。就这样,我在乡下积累了大量的民间田席制作经验,也为我后来独自操办乡村八大碗、九大碗、十大碗打下了基础。
1981年,绵阳地区饮食服务公司点名要调我去搞烹饪教学和培训工作,但是,梓潼县有关部门却一再地挽留我,最后,绵阳地区公司用27万元人民币外搭24吨平价柴油才把我“换”走。
l985年,我被选送到了中商部在沈阳举办的宫廷菜进修班深造,这让我见识到了满汉全席的全部制作过程,同时也得到了清末宫廷御厨唐克明大师的嫡传。从那以后我才知道,满汉全席用料广,上至山珍海味、下至珍禽走兽、低至野根小蔬,全部都要选精品,所有制作的厨师都是名师精英。从那以后,我开始尝试把高贵的皇家菜和优良的传统川菜进行融合,这也让我受用了一生。
有了跟多位师傅的学厨经历,让我也感受到了他们的高贵人品和优良厨德,这些都深深影响到了我后来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
为了能开阔自己的眼界,结交更多的异地同行朋友,同时也是为了学习别人的烹饪技艺之长,以及通过学习交流增长自己的本领,我开始了自己的“走学”经历。说到“走学”,我这里要多说几句:古时的文人墨客大多有“走学”的经历,如著名的诗人李白、杜甫,他们走遍名山大川,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经典诗篇。还有业内都知道的清代美食家袁枚,他的走学,为后人留下了《随园食单》这部烹饪界的传世之作。
我的足迹几乎走遍了全国,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现在只有内蒙、青海、西藏还没有去。我还曾受邀远赴菲律宾、瑞士、瑞典、美国等国家事厨或表演厨艺。国内《中国商报》和《中央电视台》等十多家媒体曾多次报道过我的厨艺和厨德。当年,美国的《当今新闻》评论我“训练有素,艺高一筹,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记得有一次我到南京参加烹饪大会,会上安排我与86岁高龄的老前辈胡长龄(号称江南厨圣)打擂台。当我下飞机听说后,立即前往胡老家拜访,并说:“您是我的老前辈,我怎敢和您打擂。”

 

胡老却笑嘻嘻地说:“正良啊,现在时代不同了,你的观念也要变了,我不会生气,你也不要介意,我们就是要大力推广烹饪事业,传播烹饪文化。”正是在这短短的12天时间里,我创制的“中国诗仙太白宴”出来了。
我还曾受邀到青岛电视台做过一天烹饪厨艺表演。一天下来,我的腿和手都累得抽筋了,但还是必须坚持,于是我就不断地打自己的手和腿,以使自己打起精神。四年前,我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二套“满汉全席”烹饪大赛的节目(至今我已参加了32个单场),这个节目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由于节目收视率高,故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当然,观众对我的褒贬也不一,有的说我代表了川菜,有的说我的普通话讲得不好。作为一个厨艺人,能从厨房到讲堂再到演播厅是不易的。因为首先要做好菜,其次是要面对主持人的随时提问,而且还要边做边讲,并且要求用不普通的普通话向全国观众讲,我认为这就是一个挑战。曾经几次我都被换了下来,但最后又把我重新推上了这个节目。他们要求我讲川菜的风味和做法、自己的体会,还要我把川菜的快乐、休闲带给全国的观众。通过电视做电视节目我体会到:作为一个厨艺人,别人欣赏的是你精湛、专业的技艺。一个大师,要身先士卒,不能图虚名,而是要亲力亲为、问心无愧。烹饪行业推崇我,我自己也要兢兢业业地做好川菜的推广工作。
我所拥有的精湛技艺和时代赋予的外部环境,给了我极大的机遇。在“走学”的经历中,我有大量的时间去多看、多吃、多听、多鉴赏,这就给了我一个启迪:川菜是一个伟大的菜系,它源自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历史。川菜的菜品来自民间,真正认可的川菜是味多味广、善于变化的。川菜既有博大胸怀、包容性强,还有自己的内涵。首先要做好家常菜、家庭菜,做好了这一点,那你就具备了因人、因时、因地、因气候而灵活变化的适应能力,这也就是川菜的精髓。
当然,川菜也需要不断改进和提升。比如:现在倡导的三低(低糖、低油、低盐)就值得重视,川菜的装盘造型还需要改进和提高。再比如:用川菜的“味”和西菜的“型”相互融合,也会产生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和改进。别人认为:川菜就是麻辣,这是一个误解。川菜是一菜一格,百菜百味,而且是清鲜醇浓并重。川菜的档次提升也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川菜的发展、提升都呼唤更多的擅烹饪、懂管理、知营养卫生的现代复合型烹饪人才。
我先后举办过48期共约2万人参加的烹饪培训班;撰写了17部烹饪专业图书;在全国的各专业报纸杂志上,我先后发表过20多篇烹饪类文章,与徒弟们共同获得了90多枚金牌……
很多人说我是“傻子”,说我写了那么多书,又没有挣到什么钱。其实,我著书只是想把我的烹饪心得体会用文字记录下来,给后人以启迪。
中国川菜厨师一辈一辈地走到了今天,我也算是一个幸运儿,我把自己得到的所有荣誉都归为中国厨师和川菜厨师的骄傲,因为我遇上了这么好的时代。这里我想告诫年轻人:干任何事情都得讲“认真”二字,你只有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才能取得成功。
如今的父母盼望子女成才。他们不了解烹饪行业,一来就要求师傅教会做菜,不练基本功。他们认为菜做好了,“一招鲜,走遍天”就可以挣大钱了。其实一个人从入厨到成才需要l2年的时间,这期间需要扎实深入到每个工种并经过较长时间的千锤百炼,然后还要到三至四个大城市打工,这样才可能认识更多菜系的朋友,掌握三至四个中国著名烹饪流派的名菜名点。最后,还要当三年厨师长,这才有可能具备一个大厨的基本素质。在现代社会,学厨还要懂营养、懂电脑、会管理,以及善于与人沟通等等。
我2006年7月就已退休了,但我对川菜烹饪事业的追求却从未退下来。我坚信自己对中国烹饪事业的追求和热爱始终都不会改变,我会永远地保持下去。

 

编辑部电话:028-86696327  服务部电话:028-86268162  邮购部电话:028-86248819  广告部电话:028-86696895
版权所有  严禁转载否则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