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Home 关于我们  | 广告发布  | 邮购信息  |  创新篇   | 厨师人才  | 厨师交流  | 烹饪论坛
食苑杂谭  | 市场广角  | 技术交流  | 烹饪史话  | 烹饪课堂  | 地方风味  | 美味佳肴
家庭版 厨房诀窍  | 滋补药膳  | 健康饮食  | 煮妇巧手  | 大家谈    |

 家常菜   |

网上订购  

:::: 厨师人才库 ::::


:::: 烹 饪 商 城 ::::

烹饪书籍
烹饪厨具
服饰装饰
教学光盘

:::: 企 业 风 采 ::::


::: 食雕大擂台网上投票 :::

请您投票:

 

 

 

 

 

 

 

 

 

 

 

 


 

 

 

 

 

 

 

 

 

 

 

 

 

 

 

 

 

 

 

 

 

 

 

 

 

 

 

 

 

 

 

 

 

 

 

 

 

 

 

 

 

 

 

 

 

 

 

 

 

 

 

 


 


烹饪研究



乾隆御膳研制开发谈
吴正格


我以为,在清宫御膳中,乾隆朝御膳最具代表性。乾隆时期(1736~1796)为清朝的“盛世”;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培植芟理,在政统和经济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同时,乾隆御膳也达到了前朝不可比、后朝不可及的巅峰。乾隆坐收了几代先帝的基业成果,其执政期间,东巡盛京、西谒五台、南巡苏扬、朝圣曲阜、避暑热河、视察京都……所到之处,旌旗远张,膳事盛况空前。他的豪食对各地官府和市肆的饮食烹饪,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的“满汉全席”、“全羊席”,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我在研制、开发乾隆御膳时,特别考虑到了以下几点:
1.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之一,他的膳事内容足可与一个菜系媲美,仅外朝和内廷的宴类就多达六十余种,这应视为清代早期各朝御膳成果在乾隆朝的积淀和精粹所在,为一宗不可遗弃的饮食文化和烹饪遗产。
2.鉴于我国目前有关清宫御膳的餐饮经营内容仍局限在清朝晚期(咸丰以后),清朝早期和中期的御膳内容还基本处于空白,这与“弘扬国粹”的公益口号尚有较大差距。
3.研制、开发乾隆御膳,可以为时下的餐饮市场和国际交往提挈一个经营亮点。因为乾隆和他的“吃”仍有历史感召力。当然,乾隆本人乃糜奢狂费之辈,没人想去或能去学他;但乾隆御膳若是能古为今用的话,确实是餐饮、旅游业经营的好项目。“昔日皇帝装,今日人民饭”,这便是我附带要表明的。
一.开拓
1983年夏季,我在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蹲”了三个月,查阅了大量清宫膳食档案。能“蹲”住入馆并非易事,还得益于《中国烹饪》杂志资深编辑吴步初先生相助;因为这个馆的几位学者都是《中国烹饪》的作者,所以他们对我网开一面。
三个月下来,我查阅了许多相关的史料。清宫的膳事档案房始建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有主事和委署主事各一名,每人各领披甲苏拉(武装执役人)五名,管理膳事档案。后增设笔贴式十一名,负责记录乾隆的膳事。故而馆中收藏的乾隆膳事档案最多,也较为全面,约有26厚卷。如《节次照常膳底档》(乾隆元年至三年立)、《苏造底档》(乾隆二十一年拾月立)、《五台照常膳底档》(乾隆二十六年二月初十日至三月十五日立)、《江南节次照常膳底档》(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六日至四月二十日立)、《进小菜底档》(乾隆三十九年十一月初九日至四十三年四月立)、《盛京节次照常膳底档》(乾隆四十三年七月二十日至九月二十日立)等等。雍正朝的只见《大建进膳底档》(雍正六年四月);乾隆朝以后的也有一些,如嘉庆朝的《野意家伙账》、《千叟宴》,道光朝的《寿皇殿笾豆供上所用等样器皿底档》,光绪朝的《荤局票底》等等。由此我分析,清宫御膳的档案始建于雍正朝,完善在乾隆朝;乾隆朝以后,虽也有记载,但不记食单,只记祭祀供品、餐具管理、供料入账等。而乾隆朝的御膳,不仅记载了乾隆在宫中或四处巡游时的每日进膳食单,而且连进膳的地点、时间,谁人司厨,谁人服侍,用何餐具盛装,还有桌张及摆设,乾隆用膳后的反映这些事情都多有实录。因此,当时我就派生出了一个想法,要写一本研究乾隆御膳的书。
仅凭乾隆的御膳档案写书,资料尚欠单薄,难的是还要在清代古籍中广泛收罗与此有关的记载,哪怕几句话的“小则”也不放过。如《养吉斋丛录》、《钦定大清会典》、《清史稿》、《清朝野史大观》、《清稗类钞》、《帝京时岁记胜》、《都门竹枝词》、《热河日记》等,都使我获益不少。经过几年的积累,自感资料已攒成“立体状”时,我便动手撰写了,《乾隆御膳考述——仿制乾隆御膳127例》一书。
开拓乾隆御膳,要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餐饮状况、宫规礼仪、满族食风食俗,还有膳事的用具和盛具、各地进贡食品、御厨供差事则等做综合性的考证和把握。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其宴单和膳单做出较为准确的认定,继而推理、钩沉出具体的工艺流程和制作方法。
对于乾隆御膳中的宴式,钩沉、复制中我也有取舍。如“除夕家宴”(皇室春节家宴)、“千叟宴”(乾隆寿宴)、茶宴(迎春宴)、“外藩宴”(招待外域使节)、“大蒙古包宴”(招待少数民族部落长)等,经改良赋予新意,可以古为今用。但“凉棚宴”(清廷重温八旗兵征战生活的‘忆苦思甜’宴,为冷饽冷果)、“宗亲宴”(皇家聚亲)、“宗室宴”(招待近支亲潘)、“廷臣宴”(礼侍大学士九卿之有功勋者)等,现时已无意义,所以在汰除之列。
乾隆日常进膳的食单,我大部分都钩沉、复制了,另小部分没有,这其中的原因有二:一是某些品种现今仍有变通,如“■八件鸡”,即今扬州菜“炸八块”的前身;二是如“燕窝拌白菜丝”之类,制法简单不说,还不适合今用。乾隆的燕窝多得吃不完,喜用白菜丝掺拌成凉菜,那是他的事,现代人不会认同。若哪家酒店餐厅出售此肴,宾客定会猜疑燕窝是假的,不然怎会与白菜这种“下里巴人”拌到一起去呢?
二.研制
乾隆御膳的档案中,凡涉肴馔,只录名称,均无具体制法。钩沉、复制中主要把握的是:出处、主要原料来源、估认烹调方法、风味判断,同时在菜量上适减,在复制、调味、配边、造型上,则以现代烹调手段适情改良,力求使之适合当今消费者的进餐意念和习惯。
例一:鹿筋万字肉(供10客)
出处:载《哨鹿节次照常膳底档》(乾隆四十四年五月至十月立),为乾隆在这一年五月初十日,于乾清宫宴请王公宗室时所食。
主要原料来源:据《进小菜底档》载,鹿类原料由盛京将军弘晌每年循例分七次进贡。头三次是让乾隆“尝鲜”,数量较少;后四次为“鹿差”、数量则多。鹿通恩(即鹿筋条)在三次“进鲜”中办鲜品,在四次鹿差中为干品。贡量在10条或20条不等。鲜猪肉为内务府属下的“掌关防管理内管领事物处”(简称‘内管领处’,俗称‘关防衙门’)备办,“不需市场也”。
估评烹调方法:煮、烧。
风味判断:鹿筋为鹿类原料,在满族骑射生活中是习用食物;满人又嗜肉,视猪肉为福肉;据《随园食单》(袁枚著)中说:“满菜多烧煮,汉菜多羹汤”(指乾隆时期及以前)。故此肴近属满式范畴。
改良后的烹调方法:红焖、白烧。
钩沉、复制:
主料:净鹿筋(水发后)600克?摇 带皮猪肋肉(五花三层,忌肥)750克(熟后净得500克)
配料:松子仁(油炸过)50克?摇 小菜心12棵?摇 红、绿鲜椒75克 “各吃”面盏10个(用面粉、油、水合成坯料,贴模具中烤制而成)
调料:①白烧鹿筋用:二汤、上汤、葱油、葱段、姜片、精盐、绍酒、味精、鸡粉、花椒水、水淀粉;②红焖万字肉用:红卤酱汤、色拉油、老抽、食用橙红色素、海鲜酱、柱侯酱、腐乳汁、沙嗲酱、叉烧酱、上汤、绍酒、精盐、味精、鸡粉、蒜茸、白糖、水淀粉、葱油、香油。
制法:
1.食用橙红色素用老抽调合,抹匀在猪肋肉皮面,遂用八成热的色拉油炸至皮面定色、酥脆后,用竹针遍扎皮面,滗出油渍,放温水中浸泡,使其皮面回软,然后置红卤酱汤中小火煮至半熟。取出后去掉边角,切成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块(12个),每块改刀为万字形,复入红卤酱汤中煮至八成熟。再取出,置蒸具中拼成大正方形(四块一排,共三排)。
2.海鲜酱、柱侯酱、腐乳汁、沙嗲酱、叉烧酱和上汤在锅中搅合并烧沸,取五分之四浇在盛肉块的蒸具内,用保鲜纸封好,蒸至肉块酥烂入味时,取出滗入蒸汁,肉块倒扣盘中(皮面朝上)。另四分之一的兑汁置锅中,调入上汤,用绍酒、生抽、白糖、鸡粉、味精等调好口味,沸后用水淀粉勾薄芡,淋入葱油、香油搅匀,浇在肉块上。
3.油菜心治净,用葱油、蒜茸、精盐、鸡粉、味精煸透,围在肉块成一圈。

 

4.鹿筋切细丁,投入上火的二汤中,加葱段、姜片、绍酒、花椒水、精盐调好口味,煮约5分钟捞出。另锅放入葱油,下入鹿筋丁煸出水分,再下入切成细丁状的红、绿鲜椒略煸,遂放绍酒、上汤、花椒水、精盐、味精、鸡粉等调好口味,略烧,再放入松子仁和匀,随即用水淀粉勾芡,淋入葱油润匀,分盛于10个面盏中,摆在肉块的外圈,即成。
型、味特征:菜式丰腴、大气。①万字肉整齐划一,皮面有万字花纹,红润光亮,咸香■烂,口味酽浓而复合,脂消不腻。②鹿筋盛装秀巧,每客一盏,形如露珠堆叠,红绿点缀其间,清丽爽落,咸韧微辣。
例二:罗汉面筋(供10客)
出处:载《盛档》,为乾隆东巡盛京时,于乾隆四十三年八月十三日,途歇大台大营过万寿圣节,该日申正三刻(午后四点三刻)用晚膳时所食。
主要原料来源:据《进小菜底档》载,此菜主料中的干面筋、冬菇、冬笋、金华火腿,由江南河道、江苏巡抚等循例进贡。进贡原料由内务府“掌关防处”下属菜库(始建于康熙三十三年四月)负责管理。此菜其他蔬食由菜库下属的菜园头、庄头、瓜园头每年按量缴纳,特殊紧缺之料到市场采买。
估评烹调方法:卤、煨。
风味判断:《盛栏》中有“苏州厨役张东官”之载。张东官是乾隆此行携带的主厨之一。另一主厨双林,档中记有他为乾隆制作“苏州热锅”。故我也疑双林为苏州籍御厨。“罗汉面筋”即载此档,大凡出自此二人之手。另外,从此菜所用主料的来源地和菜名、烹调方法看,判定其为苏式范畴大体无谬。
改良后的烹调方法:蒸、扒。
钩沉、复制:
主料:油面筋发好)10个?摇 熟金华火腿100克 冬笋100克?摇 冬菇(发好大小一致)100克?摇 细净鲜藕125克?摇 南瓜肉100克 冬瓜肉100克 糯米(泡开)50克
配料:酱瓜150克
盘饰料:大芋头1个(雕成长眉罗汉,带底座)。
调料:二汤、上汤、绍酒、火腿汁、葱段、姜片、鸡粉、味精、葱油、鸡油、水淀粉等
制法:
1.南瓜、冬瓜修成圆柱形(直径约5厘米),在“圆柱”上用糟口刀戳出齿状花纹,再顶刀切成0.5厘米厚的片(各10片),然后汆水。火腿、冬笋切成长5厘米、宽2厘米、厚0.5厘米的长方片(各10片)。细鲜藕治净、去皮,藕眼中酿入糯米(不改刀)。
2.面筋、冬菇和修切好的各种原料,分别置小蒸罐中,放入二汤、绍酒、葱油、精盐、鸡粉、葱段、姜片调好口味,然后用保鲜纸封严,蒸至原料熟而入味(原料质地不同,蒸制时间各异)。
3.蒸好的原料取出,沥净蒸汤(酿米藕顶刀切成圆片,面筋每个片成两片),然后按颜色不同,间隔分类,顺长交叠,整齐地码摆在大圆盘中(面筋居主)。码摆时,盘中间要留空位。码毕,复用保鲜纸封严,蒸透以后取出,滗净盘中的蒸汁。
4.炒锅内添入上汤,用火腿汁、绍酒、精盐、味精、鸡粉等调好口味(可用少许藏红花水调颜色),沸后用水淀粉勾薄芡,再用鸡油融匀浇在菜面上。“长眉罗汉”置盘中间(垫底座),酱瓜改刀,整齐地码在“长眉罗汉”一圈,即成。
型、味特征:菜式工整、细腻、素雅。①“长眉罗汉”艺术、生动,体现了菜式主题,酱瓜为调口之用。②原料码摆均匀、适量,形态悦目,取“叠罗汉”之意,咸鲜入味,芡汁黄润而流泽自然。
三.认识
研制乾隆御膳,有如下四点认识。
1.战略性的投资选择
明其深厚潜质,悉其发展空间,察其对餐饮市场需求的适应,攫其消费者受纳的心理——我认为,乾隆御膳已经具备某些战略性的经营优势。
乾隆御膳奠定了清宫御膳的风格。自顺治入关,清廷沿袭了明宫外朝“光禄寺”的机构体制,但宴制中则分出“满席”和“汉席”两类。“满席”由来自盛京故宫的满厨主掌,“汉席”则由明宫中被留用的鲁厨主掌。这种满、鲁并列又潜下交融的膳食现象也同时在内廷的“御茶膳房”中存在。这是清宫早期的御膳风格——仍以满族食风显重。至乾隆时期,因乾隆大力提倡汉学,开博学宏词、考廉方正等科,编纂《四库全书》等,对汉族饮食文化的兴盛和发扬起到了推动作用。乾隆本人的这种“汉学观”,也影响和改变了他的饮食生活。其间,因他屡巡江南喜嗜苏扬菜,致使苏扬饮食风味进入宫廷。从乾隆日常进膳的档案看,显豁出苏扬菜式的诸多特征。又因乾隆重祭尊孔,将固伦公主嫁给孔子后裔,并赐孔府“满汉宴·银质点铜锡仿古象形水火餐具”(共计四百零八件,可盛装一百九十六道菜),又使孔府通过为乾隆做寿或乾隆屡巡山东祭孔等渠道,使孔府菜流通内廷,并与宫中的“汉席”睽离重合,从而使满、鲁、苏扬这三域饮食融而合一,又相互交错。这就是乾隆御膳在乾隆执政期间逐渐形成的风格——使清宫御膳由保守型转向开放型。我想,由中国的北、中、南三域饮食组合交融的乾隆御膳,不仅再现了清宫御膳的固有风格,而且也是清代以前各代宫廷御膳中没有过的,何况清宫御膳又是我国各代宫廷御膳发展的最后阶段,其进化价值,尤其是乾隆御膳的文物型价值,对于餐饮经营是一个战略性的投资选择。
2.抢救清文化遗产
清代各朝的御膳,大抵上都没有重复。先帝的膳食继帝不敢妄用,这是恭祖尊先的规矩及心态所使。当然,也不排除清帝们各自食嗜的不同,还有每朝御厨们的新老更替、俎技有别等因素。乾隆御膳在嘉庆时期已显殊异,至道光时期就全然消遁。又因这时期“盛世”转衰,海内危机四伏,国库空虚,宫中财力紧缺,道光带头节俭,他已没有了奢食的资本和心情,甚至有时只食“猪肝烧豆腐”一馔。
乾隆御膳因清帝家规的框囿和宫中经济困窘的阻隔而消失,未免令人惋惜。而今,乾隆御膳只为乾隆一人服务的时代已经远逝,这笔无形财富应该是国家餐饮、旅游业的一项“巨额存资”,还有待于抢救和保护。
3.用真实的乾隆御膳代替戏说的乾隆御膳
在乾隆御膳的经营品种上,从前不仅稀寥,而且还多局限于“戏说”状况。乾隆御膳若是仅靠“戏说”去图得宾客的兴致,或是用肤浅的传说去“忽悠”老外,我认为都是不足取的,这也恰恰是对我们的饮食遗产和传统烹饪的一个自嘲,因为我们面前放着的是一宗真实的乾隆御膳。我建议开发乾隆御膳的专营项目,使之归真返璞,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和固有的风格特色,在餐饮市场上赢得“双效”。
4.经商图吉
清宫十二朝御膳,雍正以前的为早期,算初级阶段,这里不谈。道光以后为晚期。晚期御膳虽有相对的发展,但那时朝廷无能,屡遭外辱,经济不景,且道光穷困,咸丰和同治短命,慈禧昏聩腐败,光绪成事不足,溥仪一半是末代儿皇帝,一半是日寇的傀儡,惟有乾隆朝“盛世”尚有吉因。然而经营乾隆御膳,对投资者和消费者来说都有心理上的称意,因为乾隆是满汉全席的首倡者。
四.经营
1988年秋季,我在沈阳一家酒店事厨时,曾为一对德国伉俪的结婚纪念日首次制作了“乾隆御膳席”。不久,台湾演艺人凌峰导拍的“八千里路云和月”到沈阳取景,也应邀做过一次。接着应辽宁远距离教育(音·像)出版社之邀,我又参与摄制了《乾隆御膳席》等六盘录像带。尽管后来我又陆续在各地做过多次,但都属于经营上的点缀。回顾起来,对乾隆御膳这样抻抻拉拉、零打碎敲,心中未免觉得寒碜。
我的企望是,2008年奥运会之前,能在北京或乾隆当年南巡、东巡之地选址,主营乾隆御膳,拓展其独优之长,使之成为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一种民间行为。让乾隆御膳复活,以其昔日的“盛世”膳况去为当今盛世经济发展服务,就很值得我们企业家们研究。

 

编辑部电话:028-86696327  服务部电话:028-86268162  邮购部电话:028-86248819  广告部电话:028-86696895
版权所有  严禁转载否则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