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内容
                烹饪书店

               串串香社区
                
      

 
 
 
 

作家王火写过我们的信


王火老先生(左)在给王旭东看他收藏的新闻史料

旭东兄:
紧紧握手!祝工作顺利,全家康泰!
     我这一向因感冒,已多日未看书报杂志和信件了。今天翻阅新到的《四川烹饪》,才见到您的大札并我们的合影照片。照片拍得极好,已放进相册作为纪念。大札拜读后,深有温暖感!感谢所赐,信复迟了,乞谅。
     我其实是一个讲友谊、重感情的人。同阁下也应算是老朋友了!您无求于我,但多少年来,等于是在交往。赠我编得如此精美的刊物,每期我都看,极为心爱。有次,从美国来了个年轻友人,见到你们这本刊物后,便非要带些回去,不但是要学做菜,还要作为观赏的物品保存。我觉得,你们把一本烹饪专业刊物办得这么美丽,这么推陈出新,这也证明你们为其付出的心血和努力还是有成果的,我很钦佩你们,作为读者也要感谢你们。
     那天见面小聚十分愉快,因为我们本来就是老朋友嘛!之所以迟至今年才见面,是由于我这几年家中有病人,故基本上不参加社会活动,也不让友人到家里来探望(因有医生嘱咐,怕病人从客人身上感染到外边带进来的病菌)。从这点来讲,我是抱歉的,相信您能理解也不会见怪。
     衣食住行,人生的四件大事,对中国人来说,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饮食”不仅是生活当中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中国文化当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中国的烹饪艺术是全世界最杰出的,可惜在中华文明史上,这部分的专著厚重全面的不多。我认为,《四川烹饪》将来是会被那些记写中华文明的史家作为一种参考读物的。饮食这一研究领域,同社会习俗、中外交流、商业贸易、文学与医学、民族文化等,都有着一定的依存关系。多年前,四川文艺出版社出过一本《中国文明简史》,随信寄上一本,供消遣。只可惜,里边涉及“食”的内容太少。
     这信你不必复,阁下以后如有空闲,可随时来我家喝茶,不必客气,但恳求千万别带东西,那样就见外了!
              祝夏天好!
                                 王  火
 
旭东兄:
    信写完,忽然又想到了两件事:
    1.我从前几年开始就吃不得辣的了,因此,每次去到饭馆拿起菜谱点菜时,都感觉难以下手。相信现在不吃辣的人还有不少,可是当不吃辣的人到了成都或四川别的地方后,他们又该如何去点那些既是四川味道,但是又不辣的菜?你们《四川烹饪》针对这些读者能介绍一下吗?
    2.另外再寄上《外国风俗事典》一本,内有一部分是在介绍外国人的生活习惯。我认为,如今对外交流以及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人日渐增多,你们每期适当地弄点异国的饮食习俗介绍,既新鲜有趣,也合乎刊物的性质,故寄上此书供参考或采用,以丰富期刊的内容。
             
             握手!
                           王  火
2012.5.28         


编后语:
      这里发表的两封短信,本来是著名作家王火先生写给编辑个人的,就因为信中的内容涉及到对我们工作的评价,涉及到对《四川烹饪》办刊的具体建议,同时也是因我们在收到王老的信以后,感到很兴奋、很受鼓舞,所以才全文刊载出来与读者朋友一起分享。
    《四川烹饪》创刊近30年来,像王老这样关心支持《四川烹饪》成长的出版界、文学界老前辈还有很多,我们全体采编人员对他们一直都抱以崇敬感谢之情。王老今年已88岁,曾经担任四川文艺出版社社长,一生著有各种文字作品40余部,其中的《战争和人》三部曲,还获得了第二届国家图书奖和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虽说多年前他就为《四川烹饪》撰写文章,虽说每年春节前他都要在寄给我们的贺年卡上写几句鼓励的话,但是我们却从未与他见过面。终于等到了这一天,4月26日下午,我们的总编辑和一位记者如约登门拜访了王老,见面的同时,也听取了他对我们工作的意见。一个月后,便又收到了他的这两封信。
     絮说这些,算是为发表王老的信提供背景资料。


更多精彩内容、画面请 订阅《四川烹饪》杂志上、下半月刊从这里进入>>>
 
 


编辑部电话:028-86696327 , 86693699   服务部电话:028-86268162   邮购部电话:028-86248819   广告部电话:028-86696895
地址:成都市人民中路三段4号  版权所有  严禁转载否则必究!

玉芝兰私家菜馆 四川成都 蓉城餐饮业传奇人物 兰桂均 传统手工制作私家菜 玉芝兰私家菜馆 四川成都 蓉城餐饮业传奇人物 兰桂均 传统手工制作私家菜 玉芝兰 玉芝兰 玉芝兰 玉芝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