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内容
                烹饪书店

               串串香社区
                
      

 
 
 
 

锅碗引出来的传奇



       有一句话被我们经常挂在嘴上,那就是“锅碗瓢盆交响曲”,而这当中位居第一、第二的,正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锅和碗。
  大家可知道旧时的“马锅头”,那可是赶马帮队伍当中的老大。从前的驮脚娃们,成天徒步远行、风餐露宿,每一次停下来吃喝都离不得一口锅。对于这些行者而言,锅恐怕比人还要紧,所以他们当中的领头人才叫马锅头。再来说“锅儿匠”,可知道,早年这叫法那就是指厨师。以一个“锅”字来概括整个烹饪行业,犹如是把铁锅铸成黄钟大鼎的“鼎锅”。
  在日常生活中,其实还有不少当中带着一个“锅”字的俗语,比如形容某人对某物有所企图时,可能会用到“不想吃锅巴又怎会围着锅边转”一句。一家餐馆的招牌以谐音“铁哥们”去代替“铁锅门”,而对于那些吃跑堂的白吃客,则常常被唤作“吃混糖锅魁”。在调侃当今的“啃老族”时,也少不得会用到“每周一锅(歌)”。再有,当说到哪一位的家中贫困时,也多半会用到“揭不开锅”、“等米下锅”、“锅儿吊起当钟敲”、“穷得来砸锅卖铁”等俗语。
  中华百家姓当中的“牛”姓,也与“锅”结缘,遇到牛姓“家门儿”相见时,都会有这样一番问答——“是打锅牛吗?”“是。”“哎呀,俺也是打锅牛。五百年前咱们都是一家——正宗打锅牛氏之后。”什么叫打锅牛氏啊?原来在牛氏同姓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牛氏的始祖名川,生三子,牛得草、牛得水、牛得露。家住山西洪洞县。那年当地闹饥荒,在外出逃难之前,牛川将三个儿子召集到村里的大槐树下,咣一声地将铁锅砸破后,便让三个儿子一人拿一块各奔东西。后来,三个儿子逃荒到了河南,并且各自养育了六子——共十八子,这些儿孙被后世的牛姓人称作是“牛氏十八祖”,或“十八锅牛家”。十八祖的后人呢,自然是不会全都居住在河南了,后来便陆续分散到了山东、安徽等地。许多年以后,当天各一方的牛姓人再聚到一块儿时,往往会互相探问:“请问祖上打锅不打锅?是否打锅牛?”打锅即砸锅,而打锅之后的破锅铁,后来还被人编成了一首《锅片歌》。流传下来的唱词是:
  “上有边,下有尖,六寸长,八寸宽,重量一斤二钱三。”
  传奇,这正是牛氏宗族寻根溯源所引出的“打锅牛”传奇。如果在外面遇到牛姓“家门儿”向你主动询问时,对方回答你“打锅牛”的,那一定就是当年山西洪洞县那棵大榕树下的同根了;而要是答“非打锅牛”的,那就是牛姓氏族的旁支了。
  锅有锅的传奇,在餐宴席桌上,曾有人借用了一句网络语言——改哥为锅,并反其意而用之,话是这么说的:“俺就是迷恋锅,锅有锅的传说。”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碗”,这个“碗”也带着一些传奇色彩。日常用语中所提到的碗,其实也相当多,找工作叫找饭碗,丢了工作又叫丢饭碗,职场竞争激烈时会说抢饭碗,而提到公务员时又常说人家是铁饭碗……即使大家都知道,社会交往中所涉及到的这些“碗”都是虚的,大家每天进餐时端在手上的碗才是实的。下面,笔者单从数目字入题来说一下“碗”,当中涉及到单碗、三碗、八大碗、九斗碗、九碗伴、十三碗、七百碗、九百碗、百岁碗、长寿碗等,也是各有各的传奇。

 
       单碗。早年在四川的泸州一带,人们坐席喝酒时,无论有多少位酒客,都一律只用一只碗来盛酒,虽然以现在的眼光看这么喝酒不卫生,但那时候这种饮酒的情形却比较常见,端着一碗酒轮流着喝,让人感觉挺亲近,这就叫喝单碗。
  三碗。《水浒传》所描写的武松打虎一段,就有“三碗不过岗”一句。
  八大碗。民间传说八仙过海时,遇到了龙王的阻挠,于是被困海滩之上,仙人们也只得四处去觅食。曹国舅归来时,给众仙端来了七碗荤菜,一碗素菜(何仙姑吃素)。从此以后,为纪念八仙,民间在摆筵宴时都必坐八仙桌,而桌上也必摆七荤一素的八大碗菜。
  九斗碗。在巴蜀民间,逢年过节或栽秧打谷时,往往都会给家里人“打牙祭”——吃九斗碗。这九斗碗最早就是按规矩摆九碗菜出来:“主人请我吃晌午,九碗摆得胜姑苏。头碗鱼肝炒鱼肚,二碗猪油焖豆腐……”
  九碗伴。原意实为“酒碗伴”,后来才由清朝乾隆皇帝改酒为九。相传乾隆帝当年在吃腻了宫中的美食后,下旨令四川派厨子入宫烹制“九斗碗”。乾隆在品享过“九斗碗”以后,竟龙颜大悦,还赋诗曰:“宫中佳肴九百碗,不及川厨九碗伴。”
  十三碗。在广东东莞地区,很久以前搞过一次美食评比,结果是当地几家著名餐馆厨师囊括了东莞名菜的荣誉,像什么龙皇虾子豆腐、水浸鲩鱼尾、沙姜葱香切鸡、豉油皇紫苏焗鹅头……一数,共计十三道菜。从此,“东莞十三碗”就流传出去了。
  七百碗。1768年冬,清朝才子纪晓岚在新疆流放三年后回到了京城。有鉴于纪大学士的名气和人品,一路上都有当地百姓为他送上吃食,而吃得最多的就是手擀面条。他最后自己数了数,说是到入关时吃一位老婆婆送的面条为止,刚好七百碗。
  九百碗。那年乾隆召川厨入宫烹“九斗碗”,皇帝吃后赋诗一首:“宫中佳肴九百碗……”后来,这当中的九百碗竟然成了一些餐馆的招牌。
  百岁碗。在江西九华山,曾有一位和尚活到126岁时才圆寂,可是三年后其肉身仍不腐,来自各地的信众便视其为活佛转世。不久,从瓷都景德镇来了一位饥瘦的僧人,他在一只碗的泥坯上写下了一行字:“九华山百岁宫”。当别人把这个碗坯送到窑里烧制时,奇了,不仅烧出来的这个碗上有字,而且在满窑的其他物品上都有这一行字。当大家再找那位饥瘦僧人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不过去九华山一看,才发现那位瘦僧人已经变得来与那个126岁的“应身菩萨”一模一样了。从此,“百岁碗”之神奇故事便流传于人世间,
  长寿碗。在河北石家庄一带民间,哪一家有长寿老人,那么这个家庭在老人去世前,都会提前备齐小花碗上百只。到了老人仙逝那天,再拿来赠给那些上门来索要的亲朋。长寿碗拿回自己家后,竟然都成了这一家人的宝贝。
  民间关于碗的种种传说实在是太多太多,这与前面所提到的“找饭碗、抢饭碗”等自然是大不同,因此我们说碗的传奇是有实有虚。那么有没有既实又虚——既有真实的掌故,又有虚写的俗语呢?有,论虚,那只是一句话——“捧着金饭碗要饭”,而论实,其典故的由来出自一个真实的故事——
  明朝嘉靖年间,皇帝偏爱奸臣严嵩。严嵩平日里横行霸道,家中的财产也是富可敌国。不过好景不长,自嘉靖驾崩、隆庆皇帝登位后,严嵩因私通倭寇而遭革职,同时还被朝廷没收了全部家产,最后只给逐出京城的他留了一个白金碗。为此皇帝还专门下旨:以后凡遇手捧金碗乞讨之人,一律不得施舍……结果,作恶多端的严嵩最后真的是饿死在乞讨的路上。
  有史为鉴说锅碗,餐桌席上笑趣多。
 更多精彩请参阅《四川烹饪》杂志上、下半月刊
从这里进入
>>>
 
 


编辑部电话:028-86696327 , 86693699   服务部电话:028-86268162   邮购部电话:028-86248819   广告部电话:028-86696895
地址:成都市人民中路三段4号  版权所有  严禁转载否则必究!

玉芝兰私家菜馆 四川成都 蓉城餐饮业传奇人物 兰桂均 传统手工制作私家菜 玉芝兰私家菜馆 四川成都 蓉城餐饮业传奇人物 兰桂均 传统手工制作私家菜 玉芝兰 玉芝兰 玉芝兰 玉芝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