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内容
                烹饪书店

               串串香社区
                
      

 
 
 
 

小吃众生相

       油饼是北京很常见的大众小吃,外地人初见这种大油饼,必定会买来尝一尝,这也让我不禁想起上海的面衣饼,它也是一种大油饼,不过中间会划上两刀,吃来酥脆油香。遗憾的是,如今已很难见到。油饼可以单吃──这不像油条,多半是被裹入大饼或粢饭中。
  北京在解放前,大街小巷中多有卖炸油饼的,用胡麻油(其实多为杂油或棉籽油)炸的。它外焦里嫩,比一般油饼厚实得多,因此买的人不少。炸油饼有个不同寻常的地方,即在白面中掺入大量土豆粉。土豆粉的做法很简单:土豆削皮切碎后榨出浆,滤渣沉淀后,其底部就是既细腻又有营养的土豆粉。
  在江南,土豆常见,但土豆面不多见,你可以买到菱粉、藕粉、黄豆粉、荞麦粉、玉米粉甚至荸荠粉,却不易买到土豆粉。南北饮食习俗毕竟不同,但却是可改变的,可相互交流的。在西方,也会在面粉中掺以土豆粉,以改善面包、点心的质量,这样不但营养成分齐全,而且还可以使成品松软,增加清香风味。成都的火腿土豆饼也早就想到了土豆:土豆蒸熟,剥皮后揉搓成泥茸状,加糕粉制成皮料,以火腿粒、炒过的猪肉及一些调料为馅,成饼后炸成金黄色。
豆面抿尖
  山西的面食品种多样,富有魅力,我吃过的一根面与莜面栳栳就令人眼界大开:一根面三两左右,盛碗中,可以一口气吸完──因为整碗面条只有一根。面很筋道,做时不放矾,可见师傅功夫了得。云南巍山也有这种面,那儿又叫长寿面,四十来斤的面粉才做一根,这更见功夫!莜面栳栳盛在笼中像蜂窝:师傅用莜面小剂子在案板上用手掌向前一推,推成形如牛舌的薄面皮,再用食指将其搭起,卷成中空的小卷,然后竖于笼中蒸10分钟,吃时得上臊子。
  在山西初吃“抿尖”,颇为好奇。待面点上来,才知它跟火柴梗相仿,只是稍粗些,色泽乳白,略带星星点点的淡绿,似掺了绿豆面。豆面毕竟不是麦面,不那么细腻。
  佐料与面条分置,共两小碗两小碟:一碗酱红色,根状,有肉糜;一碗橙色,为蛋皮番茄酱;一碟为做炸酱面的酱,内有一些肉丁;一碟为青椒片。此外,还有一盘臊子,为胡萝卜丝与黄豆。黄豆不酥,像在北京吃到过的“香椿豆”。
 《山西面食赋》中讲到面食制法:“削拔剔拉,推搓擦抿”,那“抿”正是“抿尖”之“抿”,注解中“抿”指“抿蛐蛐”。“蛐”为蛐鳝,蚯蚓也(上海人称蚯蚓为蛐蟮),我那碗面正是呈蚯蚓状,略曲,寸长。“抿尖”用绿豆面与白面制成,像做饸饹一样,应有个“床子”,架在开水锅上,将面团压下,漏入锅中。
  晋中平定县(在昔阳县之北)有“漂抿蛐”,是当地传统风味面食之一,制法与“豆面抿尖”相似,只是调料不同。常食这种面可补益元气,调和五脏,安精神。
酿 皮 子
  一家小吃店写着“宁夏小吃酿皮子”,那酿皮子长度与筷子相似,宽约2厘米,似细皮带。这不禁让人想起陕西“十大怪”之一的“面条像裤带”。南方也有宽面条,但与之相比,差太多了。
  “酿皮子”的原料为面粉,把它调成糊,舀入一只叫“罗罗”的类似平底锅的器皿,直径30~40厘米,在开水锅中蒸几分钟,便成皮子。皮子切成细条,加上大蒜汁和香醋,吃辣的加辣椒油,也有加芥末、麻酱和香菜末的。我关照师傅只加香醋与花生酱,配料为菠菜、绿豆芽,也可以是黄瓜丝与烤麸(切成小片)。那皮子做得可以──白、光、嫩、韧。
  这让我想起闽北的寿宁,因为我在一家小吃店中目睹过做“米糕”(当地的名称,其实就是“酿皮”)的过程,跟上述“酿皮子”做法相同,只是用的是米浆而非面糊。
  酿皮又名凉皮,这“酿”字应由“凉”而来。它也叫面皮与皮子。陕西户县秦渡镇的皮子历史悠久,系用米浆(沸水烫开,凉水调制成浓浆)蒸熟。有顺口溜赞曰:“皮子白生生,菠菜绿莹莹,豆芽黄澄澄,辣油红彤彤”。
  酿皮子深受老陕喜爱,过去它是主食之一,后来也当菜佐酒,近年则转化为菜肴——在宝鸡的一家大酒楼,它被切成条摆成菊花拼盘。有人还见到它被夹入烧饼,就如同米饭饼(苏北人善做此饼)夹入油条似的。
  贾平凹曾写过西安“凉皮子”:“卖主卖时并不用秤,三个指头一捏,三下一碗,碗碗分量平等,不会少一条,多一条也不给。加焯过的绿豆芽,加盐,加醋,加芝麻酱,后又三指一捏,三条四条地在辣子油盆里一蘸放入碗上,白者青白,红者艳红,未启唇则涎水满口。”卖者的熟练操作在大作家的笔下,只三言两语便跃然纸上。 
鸡 蛋 餜
  这一小吃是浙江兰溪名列第一的品种,名导演谢添为之题字:“人好餜子香”。这一题字被挂在“兰庆鸡蛋餜”总店,我见到它纯属偶然:有一年,我赴兰溪旅游,宿于市中心一深巷内的旅店。我放好背包,踱出店去,瞥见前方有一家食店,正是专做鸡蛋餜的,进去要了一碗粥,一碟豆腐和一个鸡蛋餜。
  饼的馅料多样,素料作馅的有咸菜、雪菜干、萝卜、韭菜、青菜、香菇和荠菜等,但以小葱作馅的罕见。不论西安的葱花大肉饼、杭州的葱包桧儿,还是湖北天门的葱香饼、辽阳的葱花缸炉,用的葱都不多。唯有兰溪的鸡蛋餜,里边除了肉糜与鸡蛋外全是葱。所以我第一次品尝时大感意外!
  这种餜的制作颇有技巧:馅料多皮却很薄,尤其是放了肉糜与不少小葱,还在收口时灌入了鸡蛋。我在七八年前便已知道有此名吃。

 
      兰溪是个有山有江的城市,我到那儿去旅游已不止一次。那一次我在街边发现油汆的薄皮餜,饺形,馅料为切碎的四季豆,很独特。在与摊主闲谈时得知他会制作鸡蛋餜。
  此餜何以用了那么多葱,传说与清代兰溪的戏剧家李渔有关。李渔忌食葱、蒜、韭,认为这些食物秽人齿颊及肠胃。一年新春,他患感冒,家人做了葱白汤让他服用,他拒服。他女儿聪慧,想到父亲爱面食与鸡蛋,就制作蛋馅餜,填入不少葱花,煎时香气诱人。女儿让他吃,他竟未能察觉其内有葱。翌日风寒散尽,病很快好了。自此后,这种餜流传开来,最终成了兰溪名列前茅的小吃。
苧 头 饼
  在江南,乌镇的姑嫂饼、杭州的吴山酥饼和苏州的麻饼,都是名饼。饼能扬名一方,也不容易,不应漏掉的还有水乡同里的苧头饼,它又名闵饼、麦芽塌饼。其实它是青团家族中的一员,今已少有。按小吃辞典解释,它兴于清代吴江同里镇,以石灰水浸泡鲜苧麻叶,煮熟捣烂,同糯米面揉和后制皮,用豆沙、桃仁、松子仁、猪油丁、糖等调馅。以皮包馅,制成月饼大小饼坯,上笼蒸熟即可。
  我多次去同里,每去必食此饼。有一次问做饼的师傅,可否给我看看野苧麻叶。师傅从冰箱中取出一团捣烂之草,告诉我,这正是掺入糯米粉中的药草,当地人叫它“石灰草”,因叶背粉白色。此野草江南常见,叶、根可入药,性味甘寒,有去热解毒之功效,并富有营养。从它的别名麦芽塌饼可知,粉中掺入麦芽,糯米不易消化,加了麦芽就是多吃一点也不碍事。
  跟我一起去同里的一位朋友不爱吃饼,我们在去南苑茶楼的路上有一家食店,我发现了苧头饼,便欣喜地买了一只,那位朋友见到这块色泽暗绿的饼,便觉得不可思议,说:“看了也不舒服,你还敢吃?”我告诉他,你不能光看外表,它在清代叫闵饼,因为早先制作者为闵氏,曾进贡京城,慈禧还品尝过。柳亚子与叶圣陶的家乡离同里不远,他们都吃过,对它评价较高;民国年间诗僧苏曼殊是老饕,他曾一口气吃下二十只(往昔饼小)。
  以往馅料丰富,现在只剩下豆沙了,所以一种名饼徒有虚名。不过,同里周边的水乡如西塘也有此饼,制作者加以改进,在馅料中放入核桃仁与猪油丁,为增加饼的甜度与亮度,卖出时在黏稠的糖汁中浸过。
  一种小吃要持久地不发生变化总是很难,但希望它不致面目全非,在质量上只进勿退。
鱼 片 汤
  闽东北沿海有座太姥山,一直没机会游览。有一年,我到了它附近的霞浦逗留了半日。在逛街时,发现一家供应鱼丸的小吃店,顿时勾起食欲,因为我最爱食鱼。我在闵北古田吃过那里的鱼丸,想比较一下。我坐下后要一碗,老板说已卖完。他正要走,我发现锅中煮着白色片状物,问老板那是什么。他说是鱼片汤,用鳗鱼肉削出片来。我在福鼎(霞浦之北)吃过鱼丸,说是丸,却成条形,是用鳗鱼肉掺以生粉制成。同样,我在浙江青田吃到的鱼丸也是这个形状,不过青田用鮸鱼肉制成,鲜味更足。我向老板说过,叫“鱼丸”不合适,叫“鱼柳”更恰当。
  霞浦的鱼片似乎是粘着淀粉下锅的,这让我想起福建著名汤菜“七星鱼丸”,其丸也抹有薯粉。它是将海鳗肉、猪肉与虾干剁成泥,做成核桃大小的丸子。而一般的鱼丸既可做汤菜,也可当小吃。
  卖鱼丸的店岂能没有鱼丸,这不,老板捧着一只盆过来说:“这是鮸鱼肉泥,是做鱼丸的料,根据掺入淀粉量的多少,售价也有所不同。”
  遗憾的是,我在霞浦没吃到蚝仔煎──闽东沿海产蚝,我在宁德(在霞浦以南)就吃到过蚝,只是小了一点。
卤 蛋
  台湾台南有度小月担仔面,被誉为台南美味之冠。据说,此面得名与打鱼有关:每年清明与中秋为打鱼淡季,某渔人用福建漳州做“闵臊”(即臊子)的办法用担子挑着面沿街叫卖,后人便称之为“度小月担仔面”。它的臊子是猪肝、鱼丸与卤蛋,其中的卤蛋因色黑且硬,也有人称之为“铁蛋”,咬时“咯咯”作响。它的制作诀窍在于蛋要在汁水中不断地煮,这样便会越煮越小。
  这使我忆起在南京时,我的南京朋友请我去夫子庙“永和园”吃点心,诸如金腿小粽、蟹粉小笼、三丁包、黄豆芽煮干丝与老卤蛋。老卤蛋被誉为“金陵八绝”之首。它已有几百年历史了,传说系一郜姓人发明。蛋去壳,浸卤汁一夜,再烧时放一勺老卤及几味中药,烧六小时后出锅,第二天与第三天再烧,使蛋充分吸收卤汁。我在品味老卤蛋时觉得它作为茶点很合适,因其耐嚼又鲜香。
  上海松江地区的菜卤与其相似:每当清明时节,当地人在油菜蕻腌制的咸菜卤中浸入剥壳鸡蛋(以陶罐作容器),放入烧饭后的灶灰内,让它慢慢煨,一般十几只蛋要煨几次才入味。也有在冬季用雪里蕻咸菜卤来浸的。
  上海近郊农村中过去在清明时把菜卤用明矾澄清,晒几个太阳,此时卤是碧绿黄澄的,发出淡淡的油菜花般的清香。把壳剥而不离的蛋放入炖水之罐,倒进菜卤,埋入灶灰内煨炖。炖一次后蛋清香可口;烧两次,蛋白变深,蛋黄转红,香更浓;炖三次,蛋白棕红,蛋黄更红,且有高邮咸蛋似的油水来,香醇浓,味儿远胜茶叶蛋。

 更多精彩请参阅《四川烹饪》杂志上、下半月刊
从这里进入
>>>
 
 


编辑部电话:028-86696327 , 86693699   服务部电话:028-86268162   邮购部电话:028-86248819   广告部电话:028-86696895
地址:成都市人民中路三段4号  版权所有  严禁转载否则必究!

玉芝兰私家菜馆 四川成都 蓉城餐饮业传奇人物 兰桂均 传统手工制作私家菜 玉芝兰私家菜馆 四川成都 蓉城餐饮业传奇人物 兰桂均 传统手工制作私家菜 玉芝兰 玉芝兰 玉芝兰 玉芝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