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Home 关于我们  | 广告发布  | 邮购信息  |  创新篇   | 厨师人才  | 厨师交流  | 烹饪论坛
食苑杂谭  | 市场广角  | 技术交流  | 烹饪史话  | 烹饪课堂  | 地方风味  | 美味佳肴
家庭版 厨房诀窍  | 滋补药膳  | 健康饮食  | 煮妇巧手  | 大家谈    |

 家常菜   |

网上订购  

:::: 厨师人才库 ::::


:::: 烹 饪 商 城 ::::

烹饪书籍
烹饪厨具
服饰装饰
教学光盘

:::: 企 业 风 采 ::::


::: 食雕大擂台网上投票 :::

请您投票:

 

 

 

 

 

 

 

 

 

 

 

 

 

 

 

 

 

 

 

 

 

 

 

 



《中国烹饪辞典》的诞生
熊四智


改革开放以后,老百姓的经济生活水平开始逐渐提高,社会餐饮业显现出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景象。初期,各地的大小报纸都先后开辟了烹饪专栏,而《中国烹饪》、《食品科技》(后改为《中国食品》)、《食品科学》、《烹调知识》、《四川烹饪》等烹饪杂志也是在这个时期先后创刊的。随着祖国烹饪教育事业的蓬勃兴起,各地除了恢复或新办烹饪职业中专和技校外,江苏、四川两省也在酝酿创办烹饪大专院校。在这样的形势下,广泛汇集、整理烹饪方面的词汇,使之成为一部专业工具书,就显得十分需要和迫切了。
这个时候,商业部主持商业经济研究工作的所长、《中国烹饪》杂志主编萧帆先生提出了编纂《中国烹饪辞典》的想法,这不仅很快得到了部里支持,还得到了地方上很多同志的赞同。记得我早在1982年就给萧老写过《请编烹饪词典》的信,希望早日动员全国的力量,大家一起来编纂此书。对编《中国烹饪辞典》,陕西、广东、四川三省的饮食服务公司最积极,1982年尚在准备阶段时,这几家公司就写了部分有关烹饪原料、烹饪技法的文字资料。嗣后,各省、市、自治区的饮食服务公司才陆续编写出了当地的菜肴、点心等方面的资料。据担任此书的责任编辑黄琳女士讲,参加编写这些资料的同志,当时总共不下二三百位。
编纂《中国烹饪辞典》毕竟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精心组织,全面策划,深入研究。1984年初,正式开始编纂工作。我负责综合词语部分,聂凤乔负责烹饪原料部分,吴正格负责烹调技术部分,邱庞同、陶文台、王子辉负责古代菜点部分,王子辉、张廉明、李秀松负责现代菜点部分,烹饪古籍方面由陶文台、邱庞同负责,烹饪器皿的古代部分由李作智负责,现代部分由张家骝负责,营养卫生部分则由刘永安负责。具体条目的编写,采取的是分散和集中两种办法,即平时都分散在各自的工作单位进行,需要时再集中一段时间研究已写成的条目,共同审定。因此,编委会先后在武汉、扬州、威海、北京(萧老家)、杭州、西安、济南等地审读修订出了比较成熟的文字。该书正式付梓前,聂凤乔又负责审定了现代各个部分的文字,王利器审阅了古菜点的文字,陈耀昆、徐祖文、姚万臻也分别审定了一部分文字。此外,各省市饮食服务公司的部分同志,也参与了部分文字的审定。
《中国烹饪辞典》从1982年开始酝酿、准备,1984年着手编纂,到1992年2月出版第一版,前后历时整10年。此书共收词条20690条,主词条13795条,副词条6895条,插图309幅,共计257万9千字。该书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第一次就印刷了20000册,后来又重印过好几次。
《中国烹饪辞典》的编纂框架最早是萧老提出来的,分为“综合部分”、“烹饪原料”、“烹调技术”、“烹饪成品”、“烹饪用具”、“营养保健”、“烹饪文献”等七大块,每一块下面又细分出了若干目。我负责的是“综合部分”词条,又分别列出“饮食”、“菜系与地方风味”、“庖厨与事厨者”、“饮食行业及其用语”、“宴会和筵席”等五目。综合部分的词目范围宽泛,因为那些不能列入其他六块的都得列入其中,真的有点像“不管部”。像“美食”这概念,本应列为条目的,但因当时人们对美食这个概念的认识还不一致,所以成书时就没有“美食”条,这也表明当时对“美食”的研究工作还滞后于生活,至今我都感到很遗憾。虽然书中对有些条目必须设置,如“烹饪”、“菜系”、“宴会”、“筵席”之类(饮食行业天天都在用,不能省略回避),但要准确阐释这些常用的词语却很难。

 
在威海集中写条目时,萧老就曾经请大家都各写一条“烹饪”条目,然后拿出来讨论。由于当时各自的解释都不一致,概念定义上也有差异(概念的定性叙述外延和内涵掌握程度不一),故每个人写好的条目都不相同。结果最后上书的烹饪词条还是综合大家的意见完成的:“【烹饪】词义为加热做熟食物。广义的解释为:烹饪是人类为了满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把可食原料用适当方法加工成为直接食用成品的活动。它包括对烹饪原料的认识、选择和组合设计,烹调法的应用与菜肴、食品的制作,饮食生活的组织,烹饪效果的体现等全部过程,以及它所涉及的全部科学、艺术方面的内容,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这个阐释,由于基本正确,故后来好多烹饪专业学校的教材都在引用。但是,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对“烹饪”的阐释至今在各类专业书刊、专业文章中仍不尽一致,这也是客观存在的。像“宴会”、“筵席”明明是两个概念,《中国烹饪辞典》也在条目中说清了:“‘宴会’是宾主在一起饮酒吃饭的聚会,是一种社会活动形式,‘筵席’是指宴饮时,陈设的座位和准备好的酒席,是宴会的基本物质条件。”但现在,我们仍常见“宴席”一词出现在各种媒体上面,对于把两个概念混为一谈的,我这里真是没法说。
“菜系”一词是上世纪50年代出现的,这个词是用来说明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风味肴馔体系,旧时称之为“帮口”,所以我们可以说“菜系”是由“帮口”转化而来的一个概念。在当初编纂《中国烹饪辞典》的过程中,烹饪界就发生了有关“菜系”的争论,参与争鸣者各持己见,所以才有了“四大菜系”、“八大菜系”、“十大菜系”之说。稍后,又出现了用“风味”去取代“菜系”的观点。对于这些争鸣应该怎么看,孰是孰非,谁都不好下结论。但是,“菜系”作为风味体系是从历史到现在都存在的客观事实,所以烹饪辞典条目也就必须要有所反映。在“菜系”词条中(见《中国烹饪辞典》第3页),我们就菜系的概念、范畴、形成特点、形成因素等,都作出了阐释,供读者参阅。
记忆中,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件令人很不愉快的事。设在编委会办公室桌上分类铺摆的已成的条目,有一天被办公室工作人员的一位同学偷偷拿走了,而且是被拿去复印了才悄悄还回来。过了一年多时间,新华书店的书架上突然出现了一本大32开的《中国烹饪词典》,我感到纳闷:谁这么快就编著出了如此规模的工具书?结果一翻才发现,书中有很多眼熟的东西。商业部组织的辞书编纂还在进行中呢,怎么人家就抢先弄出来了?后来才打听到书稿被人偷偷复印这件事。社会上一直都流传着“写书的不如出书的,出书的不如卖书的”这句话,而对于《中国烹饪辞典》书稿被偷一事,似还可再加一句:“著书的不如偷书的”,真是令人感叹啊!
现在回顾起来,感慨良多。《中国烹饪辞典》是中国烹饪界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大型烹饪专业辞书,也是中国烹饪界的领导、专家、学者和烹饪专业工作者共同心血的结晶。如今,担任此书顾问的李一氓、王利器、周启源先生均已作古,主编萧帆,副主编聂凤乔、张廉明、陶文台也先后离开了人世。在书中列有姓名的43位编委当中,上海的王义民先生仙去了,而当时担任副主编的王子辉、李秀松、杨东起和我虽还在世,但都已垂垂老矣。

 

编辑部电话:028-86696327  服务部电话:028-86268162  邮购部电话:028-86248819  广告部电话:028-86696895
版权所有  严禁转载否则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