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伟小传
我出生在四川仁寿县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我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由于生活窘迫,在十四岁那年不得不离开无忧无虑的令人留恋的校园,步入变社会。每当看到乡间的山,绿了又青,青了又绿,每当听到田间的蛙鸣、鸟叫,年轻的心总是按捺不住阵阵燥动,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我老是没有变化,这个问题始终在我心灵深处激荡、挥之不去,我思索着思索着……
1989年的某一天,怀揣着家里给我的很微薄的经费,随着滚滚奔驰的列车,只身一人来到了美丽而陌生的成都。站在都市繁华的街道上,望着幢幢林立的高楼,川流不息的人流,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开始了我的都市生活。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进入了一片全新的领域-餐饮行业,在厨房里每天看到师傅们心灵手巧的食品雕刻,花色拼摆,酸、甜、苦、辣、麻的五味调和,轰轰烈烈的工作场面,一次又一次的在心灵深处激起波澜,让我整天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
这样不知不觉过了三四年时光,在这期间让我由一个学徒变成了一位合格的烹饪工作者,我热爱烹调工作,热爱我工作的场所-厨房,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特别是饮食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再是为了吃饱,而是为了享受美食,这些因素,经烹饪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造成了无形的工作压力,并且,当时各大菜系大举进军成都,蚕食着川菜固有的领地,由于川菜自身没有多大的发展变化,所以川菜的老脸也很难让食客们垂青了,并且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有人称川菜为"布衣菜"。于是川菜跌入了低谷,我跟其它的川菜厨师一样,苦闷傍徨……,经过的艰苦的思索,只有一个办法可以振兴川菜,那就是"大胆接触学习人家的先进的东西,开创自己的新局面,在这期间阅读了大量的烹饪典籍",接触了各菜系的师傅,耐心地向他们请教学习,与他们探讨,开发了从多食客受青睐的菜肴,例如:"风味酱香鸡翅"、"步步高升"、"秘制香肘"、"回味大排"、"银杏酱猪手"等系列多菜系结合的菜品,我与川菜同行广泛交流,集众家之长,开发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如"长话短说"、"米椒鲜菌腰块"、"风味脆肠"、"油渍香菌"等系列的江湖风味菜,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行政总厨。我先后参加过多次全国以及省、市烹饪大赛,多次获得金牌、银牌、铜牌自己开发的新菜肴多次被《四川烹饪》收录发表,曾经被聘为四川高等烹饪专科学校的名誉讲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不会固守我的奶酪,因为最终它会被消费殆尽,所以我们要不断的进取,以免川菜进入滑铁卢。因此,在厨政管理方面我要求作到精细,而又周密,小到葱、蒜苗,大到鱼翅、鲍鱼。或是关注每个员工的心理动态,管好工作范围内的每件物品,员工的工作作风、工作纪律。特别是要求部属们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个人修养,综合素质,努力努力再努力,不断的奋斗、进取,给川菜的发展大业添砖加瓦。但是我也深知任何事物必须有它存在的土壤,所有光有高素质的厨师还不够,必须以蓬勃的餐饮市场去调查研究,以市场为导向,结合企业的自身特点。调整自己的思路,找准企业所处的位置,确定企业的菜品应以风味菜肴为主,抑或是以宾馆菜肴为主的发展方向,以达到双赢的目标。
为了美好的明天,我真诚愿意与所有烹饪工作者携手前进,开创川菜的新纪元,也愿意和社会各界关注、支持餐饮行业的有志之士共谋发展。
————
作 品
————
泡豇豆煸蟹
糟香烛台
孔雀咖喱肥肠
浓汤玉盏花胶
作品
作品
作品
三青罐香焖猪尾
[
关闭窗口
]